本文转自:杭州日报
记者 章翌
这个暑假,对杭州市胜利实验学校笕成小学老师许幼芳来说,有些特别。去年,她手边最多的可能是教案、课本;现在,看着电脑里收集的一个学期的数据,她正琢磨着如何给自己的AI“分身”迭代。
人工智能重塑了不少老师的工作习惯,记者和尝试与AI“打配合”的许老师,聊开了。
班级扩容 老师要转型 她想到了AI
许老师的AI“分身”是她用大语言模型训练的数字人,名叫“数字许老师”。当家长在钉钉上和“数字许老师”交流时,她可以给出解答、推送资料,甚至可以聊天,聊天的内容还原了真实许老师的思路,比如有家长抱怨孩子口算算错,“数字许老师”就会说:“孩子只是退位减法的知识点掌握得不扎实,其他都有进步。”许老师的口头禅“孩子真的很棒”,也是“数字许老师”说得最多的一句话。
现在,调试数字人成了从教24年的许老师工作中的一件大事,“我把所有的课件、教案和相关文件‘喂’给她,设置数字人的个性和语气,磨了好久。学校很支持,给我配了3名技术专员和1名信息老师,一起做这件事。”
为啥要花这么大力气做一个AI“分身”?许老师告诉记者,她原先执教的学校执行小班化教学,两名老师管30多名学生,现在一名老师要教两个班90多名学生,为了照顾到每个孩子,必须转型。“小学生特别是低年段学生家长和老师互动最密切,比如有家长担心孩子上课状态,有家长关心孩子知识点掌握情况……平时要备课、上课、批作业,还要及时与家长互动,确实有些‘分身乏术’。”许老师笑着说,当时特别想要一个助教,年初DeepSeek火爆,做一个数字人的想法就冒了出来,和学校一合计,“数字许老师”诞生了。
AI让技术“平权” 如何用好 老师创新尝试
半年多来,“数字许老师”已经历三轮“迭代”。一开始只有一个功能——自动推送家长想要的学习资源,“寒假前对家长进行抽样问卷调查,不少家长反馈孩子学习上‘吃不饱’。家长来自各行各业,掌握的资源和知识各不相同,我希望在学校能给予学生最大程度的教育公平。”许老师说。
之后,针对不少家长询问孩子上课情况的问题,她又加上了相应的功能,“这样,我可以把回复的时间省下来,给有需要的孩子做辅导,关注孩子情绪需求。”第三次迭代,许老师又加上了作业查询、自动批改和自动形成错题库等功能。一段时间下来,许老师发现,“数字许老师”真的起作用了,学生的文具准备和上课听讲情况有了明显改善。
据悉,杭州不少学校的老师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,已有半年多时间。很多老师和许老师一样,从学着用AI,变成了思考怎么用AI。除了用AI做PPT、写教案、批改作业,记者了解到,这个暑假老师们还尝试各种创新,有的将体育成绩输入AI,自动生成孩子的个性化方案,有的让AI编写H5给学生做互动。
胜利实验学校笕成小学副书记余国罡一直关注着学校的AI应用,“AI让技术‘平权’,老师也能做很复杂的H5或者网页了,但大家都‘批判’着用,人机共治是共识。”他觉得,现在老师都得用产品经理的思维思考,和AI配合制作教学产品,“不断根据用户体验做迭代。”
许老师也觉得,老师的思维得转变,而且她能感受到家长的支持,“老师竭尽全力、变着法子使用AI,就是为了更好地把知识及做人的道理传授给孩子,这一切家长看在眼里,他们都很支持老师去创新。此外,在这一过程中,孩子也能更早地接触AI、增强AI素养。”
创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